电子导尿灌肠教学实习模型
↓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↓
目前临床用的中药灌肠剂多是临时制备,将饮片粉碎水溶灌肠或煎煮、浓缩成灌肠液灌肠。该方法可以对处方临证加减,符合中医辨证论治要求,但需要专业人员对饮片进行煎煮、浓缩,以确保有效成分提取完全得到适宜剂量,并符合灌肠液的质量要求。也有将中成药丸、散、膏、丹等加水溶解成一定浓度灌肠。目前开发成产品的灌肠液包括:①普通灌肠液,直接使用。如郑琰、肖玉琴通过煎煮、浓缩、纯化、加入防腐剂、分装等工艺制备溃结宁灌肠液和肠露灌肠液;②微型灌肠剂,用量较小,一般在5ml以下,使用方便,患者易于接受,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灌肠液;③灌肠液制备成固体制剂,临用时溶解。如张朝林、张蘩通过药学研究分别把复方黄芪肠宁灌肠液、保肾解毒灌肠液制备成颗粒;④水凝胶剂,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,生物利用度较高且干净无污染;⑤泡沫剂,药物通过启动阀门喷出含药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细分散体,在体温作用下泡沫膨胀,可以逆行扩展至乙状结肠上部,但并不产生充满的感觉。中药灌肠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,为方便使用和提高疗效常与一些辅助药物共同使用。辅助药物主要包括直肠吸收促进剂,如冰片、薄荷醇、月桂氮卓酮等,润滑剂如石蜡油,肠平滑肌抑制剂如奴夫卡因,pH调节溶液如4%碳酸氢铵溶液。目前已有部分中药灌肠液上市。经CFDA批准的中药灌肠液包括化瘀散结灌肠液、尿毒灵灌肠液、红虎灌肠液和肾衰康灌肠液等。为保证中药灌肠剂的安全、有效,目前对灌肠液质量主要进行以下控制,即外观、理化鉴别、含量测定、pH值测定、相对密度检查、稳定性研究、包装要求、微生物限度等。灌肠方法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可分为推注灌肠法、滴注灌肠法和回流灌肠法等。影响灌肠治疗的主要因素有灌肠前准备、灌肠方法、灌肠体位、灌肠液温度和用量、导管插入深度和角度、灌肠速度、灌肠压力等。临床医师首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采用灌肠治疗;了解患者的年龄、主要病史、适应证,根据治疗目的确定采用哪种灌肠疗法及灌肠体位,选择灌肠液的种类、液体量及温度。临床医师或护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,说明灌肠疗法的目的和意义并取得协作。灌肠之前患者要先排便清空肠道,以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。插管前要润滑肛门、减少摩擦、防止发生损伤。根据治疗目的、患者年龄、病人对灌肠的反应及可操作性,确定导管插入深度和角度、灌肠速度和灌肠压力及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。灌肠结束后,应做好病人清洁工作。病人灌肠期间,要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。灌肠疗法特色鲜明、疗效显著、副作用小,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同。但由于其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,阻碍了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。灌肠疗法的中医理论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,以便灌肠疗法在更多学科、更多病证诊疗中得到应用。根据灌肠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,灌肠剂从物态上是一种单独的剂型;根据给药途径和方法,灌肠剂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剂型。但目前2010版《中国药典》《中药制剂手册》《中药药剂学》中都没有对灌肠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进行单独介绍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《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》是全国中医护理指南,其中也未对中药保留灌肠技术作详细规范。目前临床的操作规程多是各医院自行制定,缺乏循证依据指导,随意性较大。灌肠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其存在之源,高效的制备工艺、合理的质量标准是其存在的基础,安全有效的灌肠器具、规范合理的护理技术是其临床效果的保障。对以上中医灌肠疗法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进行标准化、规范化研究,为临床使用中医灌肠疗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,中医灌肠疗法必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,成为临床治疗和用药的一个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