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手臂静脉注射模型

手臂静脉穿刺及肌肉注射训练模型

↓点击下图了解产品详情

高级手臂静脉穿刺及肌肉注射训练模型

您只要致电:021-36355733,我们可以帮您推荐符合您要求的 成人手臂静脉注射模型 相关产品!


在临床诊疗过程中,静脉穿刺是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。为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、避免或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,笔者对静脉穿刺前及拔针后,通过改变手臂位置与传统的静脉穿刺和拔针方法作对比,现报道如下。2009年1—5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208例病人,均为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疾病、无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例,其中男108例,女100例,年龄50~87岁,平均72岁,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,两组病人均以入院第1次静脉输液操作为观察对比依据,排除因反复多次输液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,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两组病人均由同1人进行穿刺操作,均选择位于尺骨茎突、桡骨茎突和第3掌骨形成的“乏神经”三角形区域内的手背静脉血管,选择同种型号的一次性输液器和7号针头。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与拔针法,即病人取舒适卧位,手臂自然放置在床上,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,消毒后,进针固定;输液完成后即分离胶带,保留针眼处的一条敷贴,左手轻按针眼处,右手快速拔出针头,然后紧压数分钟。观察组穿刺前和拔针后改变手臂位置,即先让病人手臂尽可能下垂至床沿下,在下垂2~3min后,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,然后将病人手臂放回床上,此时可见静脉充盈饱满,然后消毒、进针、固定同观察组。输液结束按传统方法拔针后,在按压的同时将病人手臂举起高过头顶2~3min。统计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和皮下淤血的例数。一次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准即“一针见血”且输液通畅;拔针后次日穿刺部位出现直径≥2cm的紫斑为皮下淤血。观察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96例,对照组88例;观察组病人发生皮下淤血8例,对照组28例,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。论手臂下垂时,静脉血因重力原因,淤积至手臂下垂部位,使手背血管充盈明显,管腔饱满,有利于一次穿刺成功,此方法适用于天气寒冷时,为循环不良的内科老年病人穿刺,比起热敷更简便可行。输液完毕后,在按压针眼的同时抬高病人的手臂,可以减少肢体远端静脉压力,从而减少手臂浅静脉的充盈程度,减少针刺处血管的出血,及皮下淤血的发生。因此改变穿刺前和拔针后手臂位置能提高穿刺成功率,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,提高护理质量。